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2024-07-22 20:11:0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8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公安部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2年12月1日,最高法院、公安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安厅、局:
为了正确、及时地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国务院于1991年9月22日发布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各级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应当密切配合,严格依法办案。现就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1992年1月1日《办法》实施后,当事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时,除诉状外,还应提交公安机关制作的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或者该事故不属于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章行为造成的结论。人民法院对于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应予受理。1992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仍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有规定处理。
二、发生在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专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的交通事故,公安机关应当依照《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处理。其中公路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当事人就非道路上发生的与车辆、行人有关的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三、公安机关依据《办法》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六条的规定,作出紧急使用单位或者个人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指定预付伤者医疗费、处理尸体的决定,当事人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四、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
五、公安机关依据《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当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和违章行为分别裁决、合并执行处罚的,可以使用一张处罚裁决书。当事人申请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公安机关复议的期限按照《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计算。
六、对于案情简单、因果关系明确、当事人争议不大的轻微和一般事故,公安机关可以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采用简易程序当场处罚和调解,但当事人不同意使用简易程序处理的,不适用简易程序。当场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当事人可以持公安机关的调解书或者调解终结书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七、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公安机关指定预付抢救伤者费用的当事人,以其无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或者责任轻而对预付费用有异议的,持公安机关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或者认定该事故不属于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章行为造成的结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亦应当受理。
八、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的刑事案件时,应当严格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87年8月21日《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法(研)发〔1987〕21号)办理。对于造成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根据犯罪情节,分别适用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不同量刑档次定罪量刑。适用缓刑必须符合法定条件,防止滥用。
九、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的刑事案件,应当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只要求做到“两个基本”,即案件的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不要纠缠不影响定罪量刑的枝节问题。
十、人民法院受理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或者返还财产案件后,可以向处理该案的公安机关发出调卷函或者由办案人员持调卷函调阅公安机关处理该案的全部案卷。公安机关应当于收到调卷函5日内将案卷移交人民法院。一审结案后5日内,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述案卷退还公安机关。第二审人民法院和再审法院可以根据需要再次调阅上述案卷,亦应当在结案后5日内将案卷退还。


附随义务

梁桦水 梁鹏



案情简介:
原告兰州某食品公司,
被告北京某房地产公司
案由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
案情:
原告与被告于1999年9月21日订立了购买被告开发建设的底商500平方米,单价为9800元,共计房款490万元,合同约定于1999年12月31日交房。付款方式为1998年12月15日定金50000元,1998年12月25日交纳房款147万元,1999年9月20日交纳房款147万元。工程结构封顶时交纳98万元,房屋交付时交纳房款73.5万元,办理产权手续时交纳房款19.5万元。原告分别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及方式支付了前3期的房款共计299万元。被告于2001年1月14日以原告第四期房款逾期未付10个月为由向原告发出解约通知书解除了与原告的合同。并于2001年1月22日将合同项下的房屋以12000元/平方米的售与北京市某银行。并为该行办理了入住手续。原告认为工程封顶被告应当赋有通知义务,被告单方解约属于违约行为,且该房已为善意第三人占有使用,实际履行已不可能,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原告的损失。被告辩称原告对于工程封顶知晓,且在付款条件成就时两次书面通知原告付款但原告拒不履行义务,致使被告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被告依据合同中关于解约的约定行使合同的解除权并无不当。不够成违约,不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亦不应当赔偿原告的损失。经过审理法院认定如下事实并依法作出了裁判。
法院认为原告与被告签定的合同真实有效,合同中约定的第四期工程款的支付时间是在工程封顶时,被告在此应当赋有通知义务,正是由于被告未履行通知义务擅自将房屋出售给第三人是造成合同不能够履行的主要原因,被告应当返还原告的购房款,由于被告的违约行为造成原告的损失应当予以赔偿,关于损失的计算方法按照被告出售给银行与合同约定的价格差价计算。故判决被告返还已收的工程款299万元,并一次性赔偿原告100万元。
在本文中我们针对此案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被告应当通知原告的义务是何义务。
法院的判决确认被告应当赋有通知义务。按照双方订立的合同条款中并未约定被告通知原告及在何时通知以何种方式进行通知,为何法院要在判决中指出被告未尽通知义务,而且正是因为被告未履行此义务才导致被确认违约,从而败诉的。那么这一义务是什么义务呢?这一义务称为“附随义务”。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随合同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的,附随义务不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事先明确约定的也不是法律上明文规定的,而是随着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求当事人负担的诚信义务。这种义务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是否发生不确定,在合同履行中出现情况时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这种义务相对方就会受到损害。但是,在一个具体的合同中当事人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附随义务,一方面由当事人判断另一方面由法官予以判断。附随义务的种类、形式比较多样,我国的《合同法》列举了通知、协助、保密等方式种类,但在实践中不限于此。列如,照顾义务、保管义务、保护义务等等。对于附随义务按照其功能分可以分为实现主给付义务,使给付利益获得最大,列如以通知、协助的方式;再一种功能是为了维护对方利益列如保护的方式。
就本案而言被告的通知义务即为附随义务。原告被告在合同订立时并未约定“工程封顶”即通知原告,而是在合同履行到这一阶段被告应当作出的义务。从这一附随义务来讲其功能在于实现合同中约定的原告在“工程封顶时支付第四期房款”的主给付义务。所以被告在付款条件成就时向原告发出通知。被告作为合同项下房屋的建设单位,对于工程进度应当较于原告更加容易获悉,而且亦应当先于原告知晓,这就决定了当合同履行到此时被告赋有依诚实信用原则提醒、通知原告的责任与可能。笔者认为在此时被告向原告发出的通知内容不应当是“催款函”,而是告知原告“工程封顶”为内容的“付款提示”。“付款提示”的内容应当明确“工程封顶”的时间、原告付款的最后期间、逾期付款的后果。至于被告在法庭上出示的“催款函”应当是在确定最后付款日到来时原告未与履行时发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当原告在合理的宽限期内仍不履行付款义务时,以确定合同中约定的解除条件具备,被告取得合同的解除权,可以解除合同。
第二个问题被告是否可以行使解除权。
本案被告在原告未与付款的情形下向原告发出了《解约通知书》解除了与原告的购房合同,并嗣后将合同之标的物售与第三人,造成原告不能够取得该房产。那么被告是否可以行使合同中约定的解除权呢?行使合同解除权的依据是什么?合同解除权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订立之后履行过程中,因一方的根本违约造成合同不能够履行合同目的不能够实现而将合同关系自始或向后消灭的权利。合同解除权的取得来自法律的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由于解除权属于形成权,它的行使即产生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人拥有解除权是行使解除权的前提。但是,解除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约定的条件,必须采用明示的方式。按照我国的《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又规定当事人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够实现;在履行期届满之前,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的,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够实现合同目的的;法律规定的其他行为。)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权分为约定解除权与法定解除权。结合本案的被告所行使的应当是约定解除权。按照原告与被告签定的购房合同中关于“逾期付款”一节的约定“买受人逾期付款超过30天的合同继续履行,但是应当按照日万分之三支付违约金至实际付款日止;买受人逾期付款超过90天的出卖人有权解除本合同......”。同时,合同中关于“付款方式”中约定“工程结构封顶时支付98万元”。即为原告的付款条件,当这一付款条件成就时原告就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应付款项,如果逾期未支付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超过30天的合同继续履行原告支付违约金,超过90天时由被告选择是否解除本合同。解除合同的决定通知一经作出本合同即告解除,同时原告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但是,本案中原告的付款条件是否成就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前面已述,作为被告应当比原告更加知晓工程的进度,何时出地面、何时到正负零、何时封顶,也比原告更加有条件获得工程进度的信息,因此,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工程进度的提示较之被告更为便利,同时也就有通知提示的义务履行的便利。因此,如果被告履行了这一附随义务,在工程封顶时向原告发出“付款提示”,则本案的结果将时另外一个样子。正是因为被告迨于履行此义务或是履行此义务的方式不当,而造成原告尽管未按期付款被告依然无法行使解除权。被告在后发出的《解约通知书》由于欠缺解除权行事必要的条件,从而构成被告的单方解约,解除并未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如果被告在原告的付款条件成就时,即使在合同中未约定解除权,在向原告发出类似付款提示的通知告之其付款条件成就,原告不与支付,而后被告向原告发出〈催款涵〉给予原告合理的期限,原告仍不履行时,被告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亦取得法定解除权,依然可以与原告解除本合同。但是,观本案原告发出的〈催款涵〉并未达到证据效力的作用。所以,被告行使接触权即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亦不符合合同的约定。

第三个问题被告承担的损失如何计算。
法院判决被告除返还已收的房款外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赔偿凭何计算,如何计算。依据我国的〈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的或者应当预见到违反合同可能够造成的损失”。这一条款规定了一般法定的赔偿的原则。违约损害赔偿的特殊之处在于对期待利益的保护,而期待利益应当合同订立双方在合同签定时对于合同正常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种利益的期待取决于合同定立双方对利益的判断与预见。如果一方发生违约的事实通过赔偿使得受害人达到合同已经履行的状态。本案中对于被告的判处赔偿正是基于此点。被告的违约是造成合同不能够继续履行的原因,被告将合同约定的房屋售于第三人是合同不能够实际履行的原因,正因为合同的不能够履行似的原告应当获得的利益受损。包括合同履行后应当获得的房屋及房屋可能取得的增值收益。当然,在双方订立合同时其增殖收益不能够确定,但是作为违约方对此可能够产生的利益是应当肯定的,这也是双方在合同订立时对日风险的分配,正是这种分配的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才形成了合同的对价关系。因此,本案中被告单方解除合同构成违约,其售于第三方的价格与原告的合同价格之差就形成了对守约方期待利益的损害。应当予以赔偿。
通过本案我们应当注意到合同义务不仅仅是写在条款上义务内容,它还包含了合同双方为确保合同履行的顺利、为了维护交易的安全稳定,应当遵从诚实信用的原则从各个方面给予相对方的保护、照顾等附随义务。同时,对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诸如变更、洽商、通知等文件应当采取最有利于形成证据形式的方式作出。本案中被告的一则通知价值了百万。





转发市人事局关于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


转发市人事局关于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湖政办发[1999]94号

  市人事局《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管理试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
管理试行办法
市人事局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二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了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术、技术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推动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经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湖州市人事局公布的“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的管理适用本试行办法。
为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省或部属在湖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的管理,参照本试行办法执行。

  第二章 选 拔
  
  第三条 选拔坚持民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注重实绩,突出贡献,不拘一格。

  第四条 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的选拔每三年进行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第五条 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的选拔,按《关于推荐、选拔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的通知》(湖人[1996]7号)规定执行。
  
  第六条 经选拔确定的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由湖州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并颁发证书;后备人员由湖州市人事局发文公布。

  第三章 使 用

  第七条 认真落实学术、技术带头人在本专业领域的择岗自主权,切实尊重其科研思路和工作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充裕的条件。

  第八条 组织学术、技术带头人参政议政,吸收他们参与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各类科研计划和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调研、论证及组织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在作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前,要倾听本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意见和建议。

  第九条 减轻负担,防止干扰,保证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对于非专业性的社会兼职和社交活动的安排要适度,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减轻工作负担和社会压力。

  第十条 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根据需要,努力为学术、技术带头人配备助手。科委对学术、技术带头人的科研课题应优先立项,并在科研经费上重点扶持。在职学术、技术带头人可向单位每年实报500元限额内的报刊书籍费。尽力解决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配偶、子女就业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解除后顾之忧。

  第十一条 对学术、技术带头人进行健康检查,每人发放医疗特诊卡,每三年享受一次休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退休年龄,在本人自愿、身体许可前提下,经批准,允许适当延长。

  第四章 培 养

  第十二条 后备人员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制定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的培养目标和测评标准。培养目标应科学、合理并具有前瞻性。测评标准由思想素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创新意识、身心健康等五方面组成。后备人员根据培养目标应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学习计划,包括自学、进修、科研课题、论文及译文等。

  第十三条 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每年初应向主管部门上报科研计划,年中上报进度情况,年终上报一年工作总结,以利跟踪、考察和提供服务;主管部门应建立考核档案。

  第十四条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按照培养目标,后备人员所在单位应创造条件,选送后备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参加各级继续教育高研班等,全面提高培养人选的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科技能力。后备人员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十五条 吸收他们参与各类科研计划和重大项目的调研、论证及组织管理工作;适度参加国内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评审委员会等机构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优先安排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赴国外考察学习、出国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第十六条 后备人员所在单位应积极、主动帮助物色专家人选,做好后备人员与学术、技术带头人或高层次专家结对子工作。既要发挥学术、技术带头人或高层次专家在争取课题项目中的影响和作用,更要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对在培养后备人员工作中做出杰出成绩者,将授予“导师奖”荣誉称号。

  第十七条 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向后备人员倾斜。对他们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注重水平、实绩、学术造诣,不受学历、资历、指标和结构比例限制,可以破格评审。对于贡献突出的后备人员,允许“低职高聘”。[LM]

  第五章 管 理

  第十八条 按照管好、管活的原则,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学术、技术带头人由主管部门与市人事局共同管理,后备人员由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共同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各部门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管理工作的落实,要将这项工作纳入任期目标,作为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条 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每三年审核、调整、充实一次。后备人员符合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条件的,可按规定程序申报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由所在单位上报市人事局,由市人事局或报请市政府批准,取消其相应资格。
  1、弄虚作假,谎报成果,用欺骗手段取得荣誉的;
  2、丧失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所应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等基本条件的;
  3、未经组织批准,自动离职的;

  第二十一条 要宣传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的优秀业绩,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同时在思想上、政治上关心他们,组织他们学习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创业精神、奋斗精神。

  第二十二条 学术、技术带头人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应经常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听取他们对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年终时应慰问学术、技术带头人,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第二十三条 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的调动、离职、辞职,所在单位应事先征求市人事局的意见;对其作出晋升、奖励、处分等决定,应及时函告市人事局。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原有选拔管理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以后与上级部门下发的规定有抵触的以上级规定为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